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购车指导 购车指导

新能源汽车展,新能源汽车展厅

tamoadmin 2024-06-29 人已围观

简介1.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出炉,这些变化值得关注2.新能源汽车政策风向标来了,这份发展规划的变化值得关注!3.新能源汽车“高大上”,也要“接地气”4.新能源汽车前十名品牌5.新能源汽车越发受到市场认可,为何我国的新能源车辆发展如此迅速?6.2025“新能源汽车之都”是哪个城市7.新能源汽车下个五年何去何从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了从0到第一个100万辆的发展,政府补贴影响日渐退出,对于新能源

1.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出炉,这些变化值得关注

2.新能源汽车政策风向标来了,这份发展规划的变化值得关注!

3.新能源汽车“高大上”,也要“接地气”

4.新能源汽车前十名品牌

5.新能源汽车越发受到市场认可,为何我国的新能源车辆发展如此迅速?

6.2025“新能源汽车之都”是哪个城市

7.新能源汽车下个五年何去何从

新能源汽车展,新能源汽车展厅

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了从0到第一个100万辆的发展,政府补贴影响日渐退出,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来说,能否在真正的市场大潮中屹立不倒,成为接下来国内新能源车企面临的考验。那么,接下来新能源发展该走向何方呢?10月9日,为适应产业升级趋势和绿色消费新需求,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此次会议强调,要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发展,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在标准法规制定、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作用。

从国家顶层设计战略高度倒推过来看,国务院在3月30日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讲到,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新能源汽车作为支柱型产业,更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因此,《规划》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更加充分的竞争中真正激发产业活力。

四大要求明确未来方向关键技术仍是首位

众所周知,我国汽车工业由于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处于核心技术空心化、人才储备匮乏等发展困境阶段。为摆脱对外资企业的技术依赖,我国率先走上了汽车电气化转型道路,试图凭借先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在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组组长王秉刚看来,在过去十余年的政策导向下,我国纯电动汽车在产业规模上以绝对优势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并拉动的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与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链初步建成。但从技术水平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在“第二梯队”。

为此,最新出台的《规划》就明确提出将从技术创新、制度设计、基础设施等领域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步伐,并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支持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推进标准对接和数据共享。

二要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

三要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

四要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归纳起来看,关键技术攻关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此次《规划》当中最重要的两大方面。

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组组长王秉刚

王秉刚表示,以纯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动力电池为例,未来的动力电池将不再单一地以高能量密度为引导,而将转为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要兼顾性能、成本与寿命等指标。在这一方面,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电驱动系统也将是未来汽车产业链中的重中之重,而我国企业目前在该领域的机电耦合系统技术方面则处于落后地位。王秉刚指出,要吸取内燃机产业的教训,重视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元器件与主控芯片(MCU)及软件架构的研发,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在这一点上,无疑是与此次《规划》要求中的第一条是相一致的。

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司副巡视员李万里

不过,正可谓“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司副巡视员李万里看来,汽车产业如今已开始尝试打通原始创新到原理实现,再到工业化实现和市场推广的创新链条,全行业已经抓住了科技创新的根本。同时,他建议,“当前要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核心任务是确保安全,即确保国家安全与产业安全。我国一定要实现国家全面开放与自主可控完整高度融合的伟大实践”。

配套基建尚处起步将成财政支持重点

至于新能源汽车配套基建,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477.0万辆,全国充电桩保有量则为138.2万个,车桩比从2016年的4.6:1下降至3.5:1。

虽然车桩比具有明显降低,但相较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此前规划的车桩比近1:1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因此,业内分析认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此前的产业规划中,“财政支持”的说法并未提及,而此次《规划》则明确提出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业内预测,未来充电技术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充电站将有可能向大功率充储一体模式发展,大功率快速充电站将会普及。同时,无线充电、充电道路等新型充电模式也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再加上此次《规划》明确提出的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以及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对产业发展壮大的持续赋能,其作为行业内的顶层设计文件,对拉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发展无疑起到关键指导和促进意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出炉,这些变化值得关注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就如同曾经的共享单车行业,一众企业轰轰烈烈地入场,随后又纷纷黯然退场。新能源汽车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开始兴起,随着我国对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减少,企业的发展面临冲击。就像巴菲特说的:“当浪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又一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倒下了,这家企业就是威马汽车。进入2023年,威马汽车岌岌可危,300亿资产灰飞烟灭,还有10多万威马汽车车主的权益无从得到保障,未来该何去何从?

一、威马汽车由盛转衰

曾在2019年时,威马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颗新星。但和蔚来、小鹏、理想这些造车新势力相比,威马汽车还可以称得上是排头兵。一直以来,威马汽车很受资本方的青睐,前后有腾讯、百度、红杉等股东向威马汽车出资,总金额累计达到了350亿元。

尽管获得了丰厚的出资,但威马汽车的研发却不尽人意。和蔚来、理想这些汽车品牌相比,威马汽车的电池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电池自燃。在新能源行业刚刚发展的初期,由于技术不够成熟,有很多新能源电池都有自燃的现象。

其他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都是选择召回,随后研究问题所在,攻克这一痛点,然而威马汽车却不同。威马汽车虽然也召回了有问题的汽车,但是却将问题归咎于电池的芯片供应商。没有认真提高自身的研发技术,却认为这是第三方的责任。

随后,威马汽车还直接采取限制电池输出功率的手段来防止汽车自燃。可这个手段未免太过于极端了,不仅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还导致了汽车的续航大打折扣。这个操作一经曝光,引发了车主的强烈不满,很多人开始对威马汽车这个牌子“路转黑”。

威马汽车在当年直接进入了广州3.15晚会的黑榜,之前辛辛苦苦建立的口碑一夜之间崩溃瓦解。这一度使威马汽车的发展陷入冰点,威马汽车也逐渐走向了下坡路。在去年,威马汽车有两位重要的高管宣布离职,公司人心涣散。

由于汽车生产的供应链断裂,还不断地有供应商对威马汽车起诉,相关经销商店铺也纷纷关闭,公司几乎是处于停产滞销的状态。威马汽车不断裁员降薪,连支付职工的工资都比较困难。

二、威马汽车能否起死回生?

威马汽车如今命悬一线,很多人都在思考该品牌能否起死回生,还有人提出威马可以借壳上市,筹集资本以后重振旗鼓。但是这对于威马汽车来说都无济于事。想要扭转威马汽车如今的局面,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口碑是消费者最看重的因素之一,威马汽车的口碑已经崩坏,要想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非常困难。更何况威马汽车产品质量存在的缺陷不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问题,而是电池自燃。汽车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即使后面威马汽车解决了这一问题,也没有消费者敢拿自己的生命安全去尝试了。

另外,威马汽车在研发上已经十分落后同行业的其他新能源车企。做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投入,短期内是看不到什么效果的。在落后这么一大截的情况下,想要在技术上反超是不太可能的。

如今威马汽车债务缠身、官司不断,零部件的供应链也中断了,这场翻身之仗注定难打。即使是有资本扶持也没什么作用,资本并不能提高研发实力,只输血不造血是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的。

三、十多万车主的权益难以保障

威马汽车倒下后,受伤最严重的还是消费者,威马汽车的十多万车主的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对于这些车主来说,维修汽车就是一件麻烦事。对于燃油车来说,目前的维修技术已经很成熟,即使不去4S店,在外面的维修店进行车辆维修也可以。

但是新能源车就不一样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刚刚开始发展,许多技术还没有普及。在外面的第三方维修不仅门槛高,收费也高,车主只有去4S店维修才最靠谱。并且一旦威马汽车倒闭以后,汽车相关的零部件也不再生产,车辆的维修更加困难。

总结

新能源汽车行业实际上就是各行各业的缩影,在行业初期都是百舸争流。然而随着竞争加剧,在经历了大洗牌以后,总有人会被淘汰,能够留下来的都是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不知道你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看好哪一家呢?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能源车世界,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新能源汽车政策风向标来了,这份发展规划的变化值得关注!

公开征求意见近一年时间,11月2日,关乎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终于正式发布。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截图

站在新15年的起点上,本次发布的《规划》与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制定的产业发展背景已然不同,目前,在我国坚持纯电驱动战略取向的引导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之一。但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也面临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产业生态尚不健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等问题。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面向未来15年,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本《规划》。

《规划》的发布带动了资本市场的热情,截至11月3日11时,新能源汽车板块普涨,其中,派生科技、汉宇集团、英可瑞等多只个股涨幅超过10%。美股的中国造车新势力股价涨幅较为明显,截至美东时间11月2日收盘,蔚来汽车股价涨幅8.96%,小鹏汽车股价涨幅6.91%,理想汽车股价涨幅13.44%。

来源:富途牛牛理想汽车股价波动截图

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目标定档“20%”

此次《规划》的征求意见稿早在2019年12月就已发布,经过近一年时间的修改与编制,《规划》与此前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在发展趋势、总体部署等方面大致相同,但在发展愿景等方面有一些修改,如发展愿景中提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根据此前的《规划》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5%左右,近期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也提出,2025年,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年销量要占汽车总销量的15%-25%,由此来看,此次《规划》公布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比例低于征求意见稿中的25%,取了中间值。

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仍为政策驱动市场,2020年到2025年该市场将从政策驱动发展向市场驱动为主体转移,且未来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还有可能面临一定阻碍,如充电基础设施完善性、产业链成熟度等方面,所以降低目标能缓解这些瓶颈带来的压力,产业和市场各方面也能协同并进发展。他认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这个目标比较务实。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数据显示,今年1-9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为4.56%,考虑到今年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新能源汽车的政策等,乐观预计202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5%,理想状态下,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要达到20%对应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1.95%。

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目标被重视

与此前《规划》的征求意见稿相比,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的标准被提升到了《规划》的发展愿景中,即到2025年,我国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要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同时,《规划》删除了2025年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至2.0升/百公里的目标。

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规划》中的电耗目标给各类车型提供了发展空间,有利于车型多元化发展,如跑车、SUV等电耗相对高一些的车型,也能替代传统燃油车发展。

充电中的保时捷Taycan

据了解,平均电耗指的是平均电能消耗量,是按车型对应车辆数量加权计算得出的一组车辆平均电能消耗量。参考工信部日前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20年第11批)车型主要参数,经盖世汽车梳理后发现,进入该《目录》的纯电动乘用车有20余款,有12款车型的工况条件下百公里耗电量高于12千瓦时,如蔚来牌换电式纯电动多用途乘用车工况条件下百公里耗电量为20.00千瓦时,ARCFOX纯电动多用途乘用车工况条件下百公里耗电量为16.3千瓦时。工况条件下百公里耗电量低于12千瓦时的车型几乎占到一半,如长城欧拉牌纯电动轿车工况条件下百公里耗电量为10.30千瓦时,比亚迪牌某纯电动轿车工况条件下百公里耗电量为11.40千瓦时。

事实上,早在《规划》的征求意见稿发布后,业内对于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指标就有一定争议,有观点认为,电耗不宜与油耗简单类比,设置电耗目标有可能影响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随着智能网联化不断发展,更多的传感器等智能化器件将增加耗电量,这也会导致电动汽车电耗增加。

在此次《规划》中,盖世汽车发现,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愿景被相对弱化,相较此前的征求意见稿,《规划》删除了“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的目标,而是提出到2025年,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认为,《规划》将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销量目标去除,或与各方对智能网联的定义不明确有关,如果把L2级别的汽车也被定义为智能网联,那今年就有可能突破30%。他认为,高度自动驾驶在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用化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和产业发展规律,所以《规划》还是以务实为首要出发点,修正了原先政策上的不足。

充换电设施、氢燃料建设再被提及

《规划》除了对未来15年发展愿景进行变动以外,还对充换电网络建设和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重点提及。在《规划》的第六章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中提到,要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充电基础设施服务水平、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其中,《规划》提出,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提高充电便利性和产品可靠性。

对此,崔东树认为,《规划》对充换电设施的提出是在强化充换电服务,对充电和换电模式有更强的指导意义。“慢充是未来发展方向,快充也要建立体系,换电模式有场景的特殊性,重视程度也明显提升了。”崔东树说。

来源:蔚来汽车

在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方面,《规划》提出,要提高氢燃料制储运经济性。因地制宜开展工业副产氢及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应用,加快推进先进适用储氢材料产业化。开展高压气态、深冷气态、低温液态及固态等多种形式储运技术示范应用,探索建设氢燃料运输管道,逐步降低氢燃料储运成本。健全氢燃料制储运、加注等标准体系。加强氢燃料安全研究,强化全链条安全监管。

此外,还将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加氢基础设施的管理规范。引导企业根据氢燃料供给、消费需求等合理布局加氢基础设施,提升安全运行水平。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36个城市公布氢能发展规划与政策,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建成74座加氢站,在建32座,预计2020年加氢站保有量将超过100座。

结语:

当前,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正处于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从《规划》总体来看,未来15年部署的总体思路仍然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同时对现有发展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完善和提高,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等。总体而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指明了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利于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高大上”,也要“接地气”

从去年12月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以来,近一年时间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势必让这份规划有了与时俱进的调整。一年后规划正式稿发布,其中的表述变化,值得揣摩。

11月2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这是自2012年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后我国再次站在全局高度上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在从征求意见稿到正式稿的近一年时间里,全球新冠疫情蔓延、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抬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化。此时,作为与国计民生都紧密关联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当在新格局中承载怎样的使命?

《童济仁汽车评论》对比了规划正式稿与征求意见稿的区别,从中我们能发现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愿景与重点任务的定位,在当前新形势下的调整。

关于汽车的“新四化”,每家车企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说得最多的还是“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在规划的征求意见稿中,也有“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正在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的表述。

不过,在正式稿中,这一说法被修正为“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共享化被剔除出去。

与保留的“三化”的技术性相比,共享化更像是一种商业模式,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关联性很弱。正因如此,共享化的推行存在诸多非技术因素,也并非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此次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中不提共享化,也是在政策层面不对其进行鼓励支持的体现。

相比之下,在规划正式稿开篇背景中新增加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产业生态尚不健全”等问题表述,恰恰反映出在这一年时间里,随着特斯拉等造车新势力快速发展、本土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大面积下滑、各大合资车企跃跃欲试,在规划层面对新能源产业的格局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在规划正式稿中,最引人关注就是有关于发展目标的几个数字。相比征求意见稿,整体的趋势是发展目标有所降低、宽松、减少。

首先是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比例目标,从征求意见稿中的25%调低至20%。在2012-2020年的规划中,曾提出要在2020年达到年产2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从目前的规划产能来看,完成这一目标问题不大。

但是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实际销售120.6万辆,同比下滑4.0%。2020年受到疫情和市场大环境影响,很难出现销量跃升。从趋势上判断,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增长不可能再依靠盲目扩增产能、投放新车,而是进入了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此时适当调低目标,也是政策规划层面经过一年的研判后,更加务实的体现。

此外,有关技术层面的目标也有所调整。2025年目标中,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目标从11.0kWh/100km宽松至12.0kWh/100km,删去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30%、乘用车平均油耗降至4.0L/100km两项目标。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从全部修改为不低于80%。而2030年的具体目标也被全部删去。

不难看出,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中,有关自动驾驶的目标在表述上显得更加谨慎。同时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原有SAE定义的L1-L5标准已经表现出其局限性,车企目前更加认同的,是根据实际使用场景进行功能界定,而非简单粗暴用L几去区分高低。

再次,规划正式稿在技术目标的表述上,增加了对充换电服务的定性愿景,与开篇“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相呼应。

规划征求意见稿上,在技术能力相关描述中,几乎没有任何关于燃料电池的内容。但在正式规划中,增加了“突破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强调“提升基础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基础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研发能力”,增加“攻克氢能储运、加氢站、车载储氢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等明确的语言。

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十多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浮浮沉沉、目标不明。但是,日韩却在近十年里于燃料电池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且有主导潜在新市场的趋势。此次新能源汽车规划中,重新关注燃料电池汽车,事实上也是对“鼓励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支持各类主体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这一基本原则的具体落实。同时,这也更加明确了政府将技术路线的主导权交给市场的思路。

在规划正式稿上,有几个征求意见稿之中未有涉及的表述。比如在技术层面,增加“提升电池管理、充电连接、结构设计等安全技术水平”,强调“建设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增加“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强化质量安全保障”。这反映出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阶段,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更高的重视程度。

而在市场监管层面,特别增加了“遏制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等乱象,建立健全僵尸企业退出机制,加强企业准入条件保持情况监督检查”。这也是对近年来新能源车企出现大面积淘汰、大量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的表态。

此外,在基础设施方面,征求意见稿中“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充电网络”被修改为“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场景的细化,也让基础设施相关参与者的方向更加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疫情后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正式稿中,也大幅删减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化经营、国际交流合作、标准协调与国际互认相关内容。“突破关键零部件技术”表述修改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修改为“支持生态主导型企业发展”。

这些都表明,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阶段里,数量与规模已经不是最被关心的事情。相应地,发展的质量、发展的健康程度、发展的协同效应,才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中之重。

从2012年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到2020年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新能源汽车作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与日俱增。

当那个所有人都瞄着补贴的时代已一去不返,新时代里新能源汽车的意义不只是少排放多少二氧化碳、节省多少石油资源,而是真正意义上让中国汽车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前十名品牌

新能源汽车中高端市场一直都比较热闹。特斯拉、小鹏、广汽新能源等“你方唱罢我登场”,拼续航、拼智能、拼高端,声势一浪高过一浪。

但一些人没注意到,在另一个细分市场,暗流同样涌动。

最新数据显示,9月,中国新能源“人气王”?宏光MINI?EV销量达20,150辆,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增长最快车型。?进入10月,单日最高销量甚至突破1000台。这款纯粹以市场需求为驱动、不依赖新能源补贴的产品,连续两月以销冠之姿引爆国内新能源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7月底,五菱宏光MINI?EV上市开卖,一周销量超7000台,20天销量突破15000台,可谓人气爆棚,不仅如此,这款车此前还创下了小型新能源车全球销量最快破万的纪录。

宏光MINI?EV

和特斯拉、理想、小鹏等又大又长还有点小贵的车型不同,五菱的这款新车类似日本K-CAR“四轮四角”设计,车辆“外小内大”,可以轻松坐下一家四口,车辆操控起来灵活便捷,基本能满足家庭“代步”的需求,是一款小型经济电动车。

除了宏光MINI?EV,今年,长安新能源E家族推出了奔奔E-Star,上汽荣威推出售价5.9999万元的科莱威(CLEVER),奇瑞新能源也推出了售价为7.88万元的小蚂蚁eQ1女王版等等。

这些先后登上新能源舞台的新车型,和五菱宏光MINI?EV一样,都是纯电动微型车。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这并非一个全新的垂直领域。

早在2011年,就有诸多车企提出下沉销售渠道的战略,将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定位为新能源汽车未来的主战场。但由于售后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等原因,这一领域的进展一直较为缓慢。

五菱宏光MINI?EV取得的成绩是一个全新的信号,它预示着车企推出微型电动汽车的节奏正在走向顶峰,且有持续加码的趋势。

补贴退坡之后,新能源中高端市场正处在转型与变革的曲折之中,为何小型经济电动汽车却能受到主机厂的青睐,成为新宠?是市场需求还是无奈之举?

被忽略的千亿级市场

“300公里以下补贴取消”“700公里+里程升级”双重趋势影响,再加上特斯拉入局搅动,国内电动汽车品牌“向上”发展逐渐白热化。

这与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历史因素有关。

一直以来,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以及能够获得补贴的推广示范试点地区,都是新能源车企角逐的主战场,企业发展战略、产品开发方向、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向这些地区倾斜。

而没有补贴,收入水平低、基础设施差、渠道开拓难的广大县域以及农村市场,长期缺少关注、缺少研究、缺少投入。一些企业也曾尝试过开发农村市场,但由于产品不对路、价格高、没有补贴等种种原因,都未取得理想成果。

目前,因为劣币驱除良币,这一下沉市场上的“主力军”,是那些质量差、安全性低、不环保、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所谓老年代步车、观光车,产业和消费环境堪忧。

“微型、经济型车可以更好地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出行需求,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有非常强烈的需求。”?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认为,今后,我国新能源汽车将向豪华车和经济小型车两极发展,而相较豪华车,微型、经济型车市场空间更为广阔。

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部调查,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增长,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汽车普及率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百户汽车保有量已经从2013年的9.9辆,增长至2018年的22.3辆。5年增长1.25倍,增幅可观,但与大城市相比仍处于低位。

根据农村地区汽车普及率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规律测算,2030年,农村汽车千人保有量有望达到160辆,总保有量可达7000万辆左右。其中仅2021-2023年,农村地区汽车累计销量就可达900万辆,如果这些需求能够由小型经济型电动汽车替代,将拉动汽车消费5000亿元。

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如果能把握好这一市场,则意味着千亿级的销量业绩增量。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我们有能力制造出续驶里程在200公里左右、价格在5万元左右的微型电动汽车,以满足市场需求。”王秉刚认为,过去,企业对微型车市场不够重视,忽略了这部分市场。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也认为,小型、经济型、中低续驶里程的纯电动乘用车,或许是疫情后拉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增长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这类车型可以替代部分燃油车以及两轮车等5万元以下的存量市场。

“接地气”不等同于低端车

尽管目前车企推出的大部分小型经济电动汽车价格都不高,普遍在10万元以下,有些甚至下探到5万元左右,但小型经济电动汽车绝不等同于低端车,更不是低速电动车的重复。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在与瞭望智库沟通时提出一个观点,鼓励小型经济电动汽车发展同时,要把低速电动汽车管起来。

2018年11月10日,公安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低速电动车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开展对低速电动车的清理整顿工作,严禁新增低速电动车产能,加强低速电动车规范管理,制定本区域低速电动车产能压减淘汰转型调整方案。

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车百智库调查,低速电动车存在着严重的产品质量和道路安全问题。据统计,某地区与低速电动车相关的交通违法行为占到整个交通违法行为的10%以上,交通死亡人数占到全部交通死亡人数的25.6%,受伤人数占到33.1%。

如今,《通知》已经执行了近两年,清理整顿工作取得了积极效果,低速电动车的发展虽然一并被暂时抑制,但这个市场的需求还在,满足广大城乡人民提高出行水平的要求还在,这正是新能源汽车的新机遇。

同济大学教授余卓平认为,国家大力推行脱贫攻坚,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行不改善就脱不了贫,改善行是国家脱贫方略非常重要的抓手。

他认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市场没找准,一个是对政策依赖过头。

在余卓平看来,我国低端电动汽车市场有很大需求,但是供给侧不给力,汽车企业认为这种车技术太落后,利润太薄,只能由搞低速电动车的厂家去做。

而实际上,以现在车企的技术水平,既能够控制成本,又能够支撑小型电动汽车的发展,实现小型电动汽车的突破是有可能的。为此他建议,把小型电动汽车作为国民车发展,并要认准这个战略方向。

从宏光MINI?EV等已经上市的新车型来看,新一轮热潮的小型经济电动车,早已不是低速电动车的水平,二者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

一方面,小型经济电动车属于新能源汽车,需要持证驾驶,这从根本上杜绝了低速电动车无证上路的危险性。?但相对应的,小型经济电动车因为需要取得驾照,就有可能流失一部分消费市场。

另一方面,从产品品质来看,小型经济电动车也与低速电动车有着本质的区别,?与低速车相比,小型经济型电动汽车是正规汽车公司针对特殊市场设计的产品,产品质量管控有保障;总体品质高于低速电动车,最典型的就是三电安全可靠、满足多种严苛测试与智能化属性的增加。

在宏光MINI?EV身上,这些区别体现得尤为明显。上汽通用五菱采用GMS通用全球严苛制造标准,拥有卓越运营精益生产管理水平,三电8年12万公里可以免费质保。这些特点让这款车“小而强大”,更适合讲究实用、注重安全、经济便捷的短途出行群体。

除了出色的产品力,新潮且贴近年轻消费群体的营销也是宏光MINI?EV制胜的法宝。7月成都车展,五菱与喜茶成功开启了跨界联名合作。两家的合作,旨在推广“年轻人开着五菱小神车去派对喝杯喜小茶”这一全新生活理念,共同深化了年轻化的定位。近期,五菱品牌不仅举办了“宏光?·MINI?DAY-大人们的小乐园”潮流派对活动、燃爆了“西太湖国际音乐节”,还陆续启动百家新能源体验店建设,迈入品质渠道新时代。这些跨界合作提升了五菱的品牌调性,产品质量保障也让更多老百姓接受新能源、普及新能源。

上汽通用五菱品牌与市场总监周钘表示,“营销”的出发点是关注用户真正关心的问题,顺应消费者喜欢、结合时下热点做出努力,最后达到了营销的效果。

推广条件已成熟

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的消费市场集中在限行限购的一线城市,且主要由单位购车带动市场增长量。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对瞭望智库说:“汽车产业人均保有量还有上升的空间,空间在哪里?不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而在中小城市,在村镇。”

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工作当中,我国一些地方和车企有了一定的联合探索经验。

比如在柳州,柳州市政府和上汽通用五菱紧密合作形成合力,大胆创新打造“柳州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推广路径。

作为三线城市,柳州市在没有限购摇号政策、不依赖各类强制行政措施、不大量依赖政府财政的情况下,主要凭借宝骏E100、E200系列产品,实现了27%以上的电动化率。以宝骏新能源产品为主要载体建设了良好的新能源汽车生态环境,共同创造了新能源汽车个人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实现了市场及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高认可度。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双限市场和2B营运市场,这两个市场销量有限,而且找不到增量。在这两个市场上,微小型电动车没有销量,但是在三、四线甚至五、六线市场是有机会的。

随着三线以下城市汽车消费(活力)逐步释放,安全、有品质保障的小型经济型电动车有望成为新一轮汽车下乡的主力,迎来市场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城市以及广大的农村地区,都已具备推广小型经济电动汽车的基本条件。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了一些推广基础:

首先,中小城市和农村居民日均出行里程多在5-15公里,在无补贴条件下,满足200公里续航的小型电动汽车价格能够降至5万元左右,在充电可以保障的情况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性价比已经具备与同级别燃油车竞争的能力。

其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扶贫力度不断加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近五年年均增幅超过10%,2019年达到16021元。中小城市及农村消费者已具备小型电动汽车购买力。

再次,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居住密度较低,农村地区几乎家家一个农家院,大多数家庭具备良好的停车和充电桩安装环境,与大城市相比停车充电更为便利。2020年农村地区将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能够满足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最后,近年来,我国二轮电动车等电动化产品发展速度较快,且大部分都被中小城市和农村消费者购买,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消费者电动化产品的使用习惯。2018年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电动助力车保有量增长至65辆,近五年年均增速为10%。

增长空间在哪里?

对我国来说,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重要路径,被寄予了厚望,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在车市不振的背景下,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今年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两年。

4月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又宣布了一系类鼓励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

其中包括加快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适当延长国六排放标准实施期限、大力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在公共领域的应用、降低二手车销售增值税等内容。

在此之前,商务部、工信部、发改委等多个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出台了扶持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销售政策,都给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毫无疑问,这一市场机会不容错过,在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背景下,车企能否打赢翻身仗,适应市场需求是关键。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对瞭望智库表示:“2020年最可怕的不是政府补贴,是面对着跨国公司,包括独资企业、合资品牌进入新能源汽车的空前激烈的市场,淘汰赛要开始,这时候如何把产品做好、资金链不断等,这可能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面对市场巨大的不确定性,车企在充分利用央地两级政府鼓励政策,抓住并扩大这一市场的同时,需要更积极关注、研究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产品开发方向、加大投入、加速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尽快走下去,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蔡荣华认为,“考虑到人口规模、区域结构和资源环境的国别差异,未来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不断升级、城市化逐步推进,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然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我国三线以及三线以下城市汽车消费(活力)逐步释放,这将成为未来国家汽车消费新的增长动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越发受到市场认可,为何我国的新能源车辆发展如此迅速?

新能源汽车前十名品牌:比亚迪、特斯拉、上汽通用五菱、奇瑞汽车、广汽埃安、小鹏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哪吒汽车、理想。

1、比亚迪

比亚迪在1995年成立,如今业务横跨汽车、新能源、轨道交通、和电子产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具备电池、电机、电控及芯片等全产业的核心技术,车型更是覆盖乘用车和商用车。从系能源汽车发展至今,比亚迪的销量每年都名列前茅,可见它的市场认可是比较高的。

2、特斯拉

特斯拉是美国的汽车品牌,但部分车型却是在国内生产,尤其是model3和modelY。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是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的,并且汽车销量也不低,排名仅次于比亚迪。在续航和电池使用寿命方面,特斯拉是有一定优势的。

3、上汽通用五菱

上汽通用五菱在2002年成立,从名字就不难看出它是由上汽、通用、五菱三家汽车公司组成的合资公司。目前拥有四大生产基地,主要位于柳州、青岛和重庆。在发展上,上汽通用五菱有着集三方资源、南北联动、东西呼应的优势。

4、奇瑞汽车

奇瑞汽车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国有的控股企业。旗下拥有多个研发中心,其中不乏有高层次的研发人才,堪称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奇瑞汽车的技术和产品研发体系目前已经逐步完整,如今是国内最大的汽车整车、关键部件研发、试制、生产和销售的自助品牌汽车制造企业。

5、广汽埃安

广汽埃安最早成立于2017年,工厂占地703亩,总投资47亿元。其前身是广汽新能源,在2020才更名为广汽埃安,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将品牌的定位推向高端。目前旗舰的SUV车型为广汽埃安AION LX Plus,主打豪华、续航和智能。

6、小鹏汽车

小鹏汽车成立于2014年,虽然企业相对年轻,但目前已经完成了全球化的布局。小鹏汽车的总部目前在广州,而研发中心在北京、上海、深圳、硅谷、圣地亚哥都有设立。而软件、数据、硬件技术是小鹏汽车汽车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打造智能化电动汽车。

7、长安汽车

长安汽车的发展历史比较悠久,其中的历史底蕴长达160年。而生产基地多达14个,整车工厂多达33个,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国内汽车十大阵营企业之一。据了解,旗下新能源的“香格里拉计划”,将会在2025年实现全谱系产品的电气化。

8、吉利汽车

吉利汽车旗下的新能源也就是几何汽车,它和吉利、领克等都是并行的一级子品牌。吉利新能源领域的定位是高端纯点品牌,技术上集合了吉利在智能化、车联网、轻量化等领域的发展成果。

9、哪吒汽车

哪吒汽车成立于2014年。同样是新能源汽车的新新生儿,但这家低调的造车新势力在六年的时间里默默拿下了发改委、工信部双核准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建立了两个智能化工厂。

10、理想

理想汽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第一次将增程式这个概念带到了国内的电动车品牌。理想的CEO是李想,蔚来的CEO是李斌,但李想又投资了蔚来汽车成为其股东。也是因为股权人关系,让不少以为两者是同个创始人。

2025“新能源汽车之都”是哪个城市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如此迅速,是因为环保理念发挥了作用,同时还由于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较低,除此之外,还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满足了人们的日航使用需求。

相信大家对于新能源汽车已经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新能源汽车已经随处可见,而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发展,就是因为新能源汽车满足了人们的日常使用需求。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如此迅速,是因为环保理念起了作用。

由于大家对于环境保护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这使得大家对于燃油车已经越来越厌弃,而如果想要找到可以取代燃油车的工具,那么新能源汽车就会成为大家的最佳选择。正是由于环保理念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所以才使得新能源汽车在我们国家能够发展的如此快速。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如此迅速,是因为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较低。

在油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使用燃油汽车确实会给车主增加过多的使用成本,这是很多车主都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为了降低汽车的使用成本,很多人都会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因为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绝对要比燃油汽车低得多,所以新能源汽车在我们国家才会有如此良好的发展。

三、新能源汽车发展如此迅速,是因为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使用需求。

虽然有些人为了外出工作就会选择购买燃油车,但是绝大多数人平时并没有太多出远门的机会。再加上出远门的时候可以选择其他交通工具,这使得很多人都会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因为新能源汽车已经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使用需求,所以购买新能源汽车绝对不是一个后悔的选择。

新能源汽车下个五年何去何从

在一个很多人没想到的城市,2022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签约重大项目55个,总投资1543亿元。 在“链主”企业带动作用下,更好更优地配置资源、聚集要素和打造应用场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运维服务,这个城市就是——成都。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成都市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约46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市汽车总量的比例提升至6.8%,排名全国城市第六,非汽车限购城市第一。

日前,《成都市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发布,《意见》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出指导,将引导支持整车企业开展纯电、氢燃料电池整车集成技术创新,鼓励引导整车企业与国内国际相关领域优势企业合作研制新能源汽车,我们从成都市产业发展不难看出其将极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按照《意见》,到2025年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产量达到25万辆;力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80万辆,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比例达到80%;建成各类充换电站3000座、充电桩16万个 。未来,全市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巡游出租车、网约车、共享汽车、小型自动挡驾考驾培车、环卫车、城市物流配送车原则上全部使用纯电动汽车或氢燃料电池汽车。到2025年,巡游出租车、共享汽车、小型自动挡驾考车电动化比例达100%,纯电动网约车保有量达到9万辆。

不仅如此,成都还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贯彻执行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政策,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支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蓉打造新能源汽车直销平台,推进重点领域市属国资运营主体与产业园区合作;提高市民和企业绿色低碳意识,鼓励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支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联动销售企业开展新能源汽车展示促销活动。

对于企业,《成都市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中提出,支持具有较强资金实力、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优势整车企业在我市投资建设新能源整车项目。强化国有平台公司战略投入,探索通过并购重组、股权投资等方式组建本地大型汽车集团。

从上述 《意见》中 不难看出,不只是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依然是各个城市的核心方向,而这也与政府提到的“ 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紧密结合。相信接下来在汽车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下,无论对于成都市还是各个市的行业发展及增强内需所带来的经济增长,都能带来满意的结果。

来源:任泽平公众平台发言截图

2025年,于汽车产业而言是个特殊的节点。

从乘用车排放法规到新能源汽车20%渗透目标,抑或部分自动驾驶及有条件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过半等汽车产业发展阶段目标均需在这一年实现。

而若将时间拉回2020年,在经过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车市下行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等一系列磨难之后,所有观点都已宣告“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且紧随其后是长达三年的抗疫期,或许谁也不会预想到,曾被视为高不可攀的“20%渗透率”中期目标会提前实现,宣告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阶段性胜利。

转眼间,2023年行将过半,恰处“2025年中期发展目标”中间节点,“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快速发展,但是未来几年内增速和渗透率增幅都将同步下降。”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徐长明先生于日前开幕的第三届车用动力系统国际高峰论坛抛出如是观点。

那么,接下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何变迁,我国汽车产业链上下游该如何应对值得深思。

新能源车市告别野蛮式增长

有别于过去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翻倍式增速,尽管终于迈过三年大疫,迎来全面解禁,2023年的车市并未迎来开门红。

或因整体经济仍在缓慢复苏,抑或去年促销政策、补贴政策退坡提前透支消费需求,以及终端市场飞速发展背后基础设施、产业链跟不上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就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销售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新能源乘用车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0.7%,渗透率由去年12月的28.58%攀升至29.87%。

要知道的是,去年自一月以来,全国疫情多点暴发,个别地区的生产静止,消费暂停,导致各厂家的销量明显大面积回落。基于此,哪怕是4月新能源乘用车增幅扩至86.74%,仍并未摆脱增幅放缓的现实。

在这一背景下,“卷”成了中国汽车产业上下主旋律。从最初的卷续航,到如今卷智能配置、卷快充速度,再到近期,由特斯拉开启的新能源降价狂潮,比亚迪以冠军版杀入10万元紧凑级车市,油电同价时代正在加快到来,给无数同级别燃油车敲响警钟。

得益于此,“据相关数据报道,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购买的意愿已经连续六年上升,今年达到了33%,与去年相比提升了6%。”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如是说。

由此,在盖世汽车研究院的预测中,今年新能源乘用车市或呈低开高走态势,全年渗透率仍有望逼近40%,但未来几年内增速和渗透率增幅放缓不可避免,至2025年,或实现“新能源汽车50%市场份额”的中长期规划目标。

下个五年,冲击70%新能源渗透率目标

回望2020年,仍记得彼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大呼:“(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

却不承想,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用2年实现了从5%到20%的跃升,此前设想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提前。

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先生表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研制工作。

与此同时,“工信部正组织相关行业机构,围绕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路线图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旨在探索并明确碳中和目标下,我国汽车电动化发展进程究竟应以怎样的节奏,技术路线如何替代、转型。”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产品与技术战略部乘用车研究室主任 陈川透露道。

在他的分析中,基于我国3060双碳目标,“想要实现在2060年道路保有车辆的净零排放,就必须在2045年实现全面新车销售的100%新能源化,倒推到2035年便需要达到70%左右,那么2030年至少实现50%的新能源新车渗透率。”

但要知道的是,近年来,伴随全球对气候问题的愈发重视,各国相继给出了“禁燃”时间表,《欧盟轻型车CO2排放法规》提出2035年轻型车100%碳减排目标;美国加州出台的《零排放汽车法规》(ZEV法规),提出到2035年轻型车领域实现100%新能源。全球各主要汽车生产国均加快电动化转型的步伐,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积累的先发优势势必将形成一定冲击。

基于此,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认为,至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65%。而陈川则更为乐观,“到2030年,我国整个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能达到70%左右。”

接下来,全面进入新能源时代

2019年5月,一份由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在北京发布的《中国传统燃油车退出时间表研究》报告,对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进行了分析预测,提出中国有望于2050年以前实现传统燃油车的全面退出,一时间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赞同、质疑、反驳声不绝于耳。

尽管这一“禁燃”时间表从未被官方认领,但若与欧美同步,就要求我国汽车至少需要在2035年实现全面新能源化。甚至在经济学家任泽平先生看来,这一时间表还需进一步缩短至五年内。

不过,网友们并不买账,关于“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话题再次登上头条。究其原因,是消费者对于以纯电动汽车(以下简称为BEV)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仍有诸多不满,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续航、补能、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尚未解决。

一边是不断逼近的“禁燃”时间,一边却又是产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诸多瓶颈,究竟以何种技术路线应对未来,并在日渐放缓的车市增速中挖掘新的增长机会是接下来每个车企需解答的课题。

陈川分析认为,相较于日渐饱和的A00级以及25万至35万元BEV市场,8万至15万元的A0级BEV或在未来3—4年冲击100万辆市场规模,而占据我国主流市场的A级车恐在2025年实现有效突破,并在2035年之后加速打开。

“我们认为插电式混合动力(以下简称为PHEV)在10万到30万左右的市场是极具有竞争力空间。”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发动机仿真技术科科长 陆国祥先生如是说。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基于现有客户调研来看,城市用户的用车场景七成为纯电、三成混动工况。放眼全国,《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一书指出,现阶段我国超81%新能源汽车用户日均里程小于60公里,96%用户日均里程小于100公里。

换言之,超100km纯电续航的PHEV以及增程式混合动力(以下简称为REEV),基本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日常通勤用电,长途出行用油的多样性用车需求。

从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销量数据中亦能窥见一二。今年1-4月,我国BEV汽车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8.08%,渗透率由去年12月的20.96%微缩至20.67%;PHEV渗透率却由去年12月6.09%扩至7.52%,REEV销量更较去年同期暴增142.13%,渗透率首次突破2%。

面向未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首席专家李金成先生直言,“我们认为2045年之后国内汽车市场BEV与PHEV将各占一半。”

从眼下来看,迎合我国3060双碳目标以及越发严苛的“双积分”等政策,传统燃油车亦加速向混动转型。近年来,比亚迪DM-i/DM-p、吉利雷神动力、长城柠檬混动DHT、长安iDD混动系统、东风马赫动力、广汽钜浪混动等各大本土车企相继发布其混动品牌/平台,并自去年开始快速铺量。

短期内,油电混合动力亦被视为汽车节能减排下车市发展的又一增量空间。只不过,其终点究竟会是2030年还是2040年,“最终取决于成本。”李金成如是认为。

而无论何种路线,都在昭示一个信息,全面新能源汽车时代已进入倒计时。

文章标签: # 汽车 # 新能源 #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