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车上市 新车上市

蔚来汽车李冰哪里人,李冰蔚来汽车创始人

tamoadmin 2024-05-26 人已围观

简介1.李冰是什么年代的人物2.李冰,是什么朝代的人?3.对李冰的为观思想的理解和评价4.李冰:李克农之女,曾为周恩来做手术,毕生心血献给我国肿瘤事业事实上,都江堰有一座二王庙,在那里,李冰和他的儿子被当地人崇拜了2000多年。可以说,都江堰已经使用了2000多年,仍然发挥着灌溉和疏浚的作用。这是李冰父子的功劳,也是李冰创造都江堰的功劳。可见,这座二王庙也是李冰父子存在的重要证据。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

1.李冰是什么年代的人物

2.李冰,是什么朝代的人?

3.对李冰的为观思想的理解和评价

4.李冰:李克农之女,曾为周恩来做手术,毕生心血献给我国肿瘤事业

蔚来汽车李冰哪里人,李冰蔚来汽车创始人

事实上,都江堰有一座二王庙,在那里,李冰和他的儿子被当地人崇拜了2000多年。可以说,都江堰已经使用了2000多年,仍然发挥着灌溉和疏浚的作用。这是李冰父子的功劳,也是李冰创造都江堰的功劳。可见,这座二王庙也是李冰父子存在的重要证据。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以直接证明李冰的存在呢?李冰在历史上是一个模糊不清的人。难怪很多人质疑这个人的存在。毕竟,关于李冰的最早记录甚至没有姓氏。他的个人介绍也很简短。即使在他出生时,也存在一些争议。

然而,都江堰的成就是真实的。即使没有李冰,这也是四川人民集体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他们敢于拼搏,有智慧,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都江堰。李冰是战国时期秦国人。他精通天文和地理。有一年,村里下了十多天的雨。村民们很担心。如果雨继续下,庄稼就会腐烂。几天后,李冰看着天空,告诉大家他们现在可以出去了。每个人都不相信。很快就放晴了。人们很惊讶李冰能看到云彩,知道天气。

据说李冰在他的院子里插了许多竹竿来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并打开屋顶上的天窗来观察月亮如何运行。从长远来看,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和气象知识,能够预测天气。

不到20岁的李冰已经读了数千本书,并将开始旅行数千英里。他走遍了秦国的大山大河。他专门去了泾水和渭水,研究它们如何流入黄河,如何灌溉关中平原,以及如何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他还去洛阳参观了大禹修建的防洪工程,并出国访问了楚国的应都(现湖北省江陵市)。一天,他看到当地正在举行游泳比赛,立即报名让南方人了解北方人的水性。《华阳志·蜀志》中还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装石人水位计,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

李冰是什么年代的人物

李冰让手下的人通过白绸来区分自己和将神。当时神坛上飘满彩色绶带,李冰信手扯下一条白绸,束在腰间,这条白绸就是我的标记。那身上没有标记的,便是江神。

说完,李冰高举宝剑,振臂呼吼,跃入蜀江。一时间,狂风怒号,电闪雷鸣,天地变色。等到风雷稍定,人们看见两头青牛在岸边搏斗,头顶住头,角抵住角,打得难解难分。

人物生平

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据华阳国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

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白木江、洛水、绵水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他也修筑了一条连接中原、四川雅安市名山区派出所与云南的五尺道。

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李冰,是什么朝代的人?

李冰(约公元前302年~235年),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李冰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 。

扩展资料:

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中外驰名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个工程是由分水堰、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

它的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二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排灌作用,确保了当地农业生产。

李冰为蜀守的时间,没有明文记载,大约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间(公元前277—前250年)。

李冰任蜀守期间,还对蜀地其他经济建设也做出了贡献。李冰“识察水脉,穿广都(今成都双流)盐井诸陂地,蜀地于是盛有养生之饶”。在此之前,川盐开采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多依赖天然咸泉、咸石。李冰创造凿井汲卤煮盐法,结束了巴蜀盐业生产的原始状况。

这也是中国史籍所载最早的凿井煮盐的记录。李冰还在成都修了七座桥:“直西门郫江中冲治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下石犀所潜渊中也;城南曰江桥;南渡流曰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上(亦)曰笮桥;桥从冲治桥而西出折曰长升桥;郫江上西有永平桥。”这七座桥是大干渠上的便民设施。

百度百科——李冰

对李冰的为观思想的理解和评价

李冰,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年)左右任蜀郡守。他和其子主持设计并建造了成都北部的都江堰,泄岷江洪水且用之于灌溉,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他在蜀郡还主持兴办了其他水利工程,并修筑桥梁,在广都主持开凿盐井等,为开发成都平原、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关于李冰治水的传说,东汉以后不断有所增附,唐代导江县(今都江堰市)已建李冰祠。北宋开始流传所谓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治水等神话。在民间传说中,神话人物二郎神的原型就是李冰之子,《太平广记》有传。

西元1974年在都江堰市岷江(外江)发掘出一尊东汉建宁元年(168年)雕刻的李冰石像。近来有专家研究,都江堰并非始於李冰时期。

李冰:李克农之女,曾为周恩来做手术,毕生心血献给我国肿瘤事业

以下是余秋雨老师的《都江堰》片段,可以看初李冰的的为官思想。

为官理念与常人不同,奉献意识比常人强烈,是一个清官。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场而成为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前不久我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上面的头衔只印了“土木工程师”,我立即追想到了李冰。

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他师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仗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

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相呼应。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

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他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很快就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他没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将会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将有大半充作军粮。

他只知道,这个人种想要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合米粮。

他大愚,又大智。

他大拙,又大巧。

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祥。

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

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谕声、慰抚声,声声入耳。

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坝的命令,智慧、仁慈、透明。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

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

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

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

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

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3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

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

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

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

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

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

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有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

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

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

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

李冰作为我国肿瘤事业的开拓者,还是传奇将军李克农的女儿,她的一生也可谓曲折和传奇不断。

不过,在她心头始终难以忘怀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经过近10年的等待后,她终于再次见到了父亲李克农。

1937年4月中旬的一天,在弋矶山医院高级护校读书的李冰,突然被爷爷差人叫回了家。

一路上来人还不告诉她原委,弄得很神秘。

直到回家后,她才知道原来是父亲李克农回来了!

李冰百感交集,女儿眼中的父亲似乎显得更瘦弱了。

而在父亲眼里,当年的小丫头,如今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17岁的大姑娘。

父女两个一时有说不完的话,然而父亲太忙了,此时他身兼重任,只是顺道回芜湖老家看一眼,连吃顿团圆饭的时间都没有。

临别之际,李克农把一块怀表送给了女儿,他告诉女儿,今后做护士,这块表肯定用得上。

刚一重逢就又要分离,李冰的内心深处很不舍得父亲。

但是她知道父亲是做大事的人,要不当年他为何会义无反顾地走出家乡去参加革命呢。

李冰出生于1920年,小时候的她,只知道父亲李克农整天在外忙碌,但并不知道父亲究竟是做什么的。

她小时候受到的的父爱是零碎的,宛如被撕碎的一张张不能拼接在一起的布条。

待到后来,李克农遭到芜湖当地国民政府反动派的通缉,父亲和母亲双双去了上海,她更是连见他们的机会都没了。

幸得祖父李哲卿在政府里还是一个小职员,家里还有几处可以出租的房产,这些微薄的收入,支撑着李冰从小学读到了初中。

母亲赵瑛随父亲出去的时间不长,她是以掩护者的身份去的上海。

待到她带着年幼的儿子回到芜湖,家里一下子又多了几张口吃饭,日子就过得更加紧巴了。

她是小学教师,可那点微薄的薪水,根本难以供养十几口的大家庭。

更让赵瑛难受的是,丈夫李克农在上海的身份暴露,组织上也安排他和其他同志去了江西的苏区。

作为妻子,赵瑛无时不刻挂念丈夫,记挂着李克农的安危。

但孩子们还小,她不能将这种不安的情绪显露出来。

因此,李冰还没有去读护校之前,在家里她很少见到母亲谈论父亲。

1936年,李冰初中毕业了,接下来她要去做点什么,家里一时也没了主意。

家里人一番讨论后,认为女孩子学护理专业有前途。

就这样,16岁的李冰考入了芜湖弋矶山医院高级护校。

这所学校是由美国基督教会在1888年创办的, 历史 也算悠久了。

重要的,这所护校具有一定的公益性,食宿免费,这对于生活窘迫的李家来说,无疑是最好的。

不过,入校之前,每位学生还是要缴纳50元的保证金。

面对这一笔数目不小的欠款,已经长成大姑娘的李冰犹豫了,她在想自己要不要再继续读书。

母亲赵瑛的行动打消了李冰心头的顾虑,她是那种雷厉风行的新女性,思想上很开明,女儿既然有机会读书,当然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

手上没钱,她就当掉了自己的一些首饰衣物,凑够了女儿入学的保证金。

李冰顺利入校了,学校是寄宿制的,因此平日多数时候她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父亲李克农不在家,母亲一个人维持生计很艰难,因此李冰非常懂事,她知道自己只有将书读好,才能在将来缓解母亲的压力。

1937年,见到父亲的李冰内心很是激动,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可犹如在她的心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

父亲这么多年出生入死都挺过来了,自己更应该加倍努力地学习才对。

然而,随着日本侵华的步伐愈发加快,时局变得越来越动荡。

李冰回到学校后,不但父亲去了上海,母亲赵瑛为了协助父亲的工作,也去上海短暂待了几个月。

当年的11月,上海沦陷,父母带着年幼的弟弟撤离了。

李克农为国事只能留在南京,赵瑛则带着孩子又回了老家。

这些情况,在护校读书的李冰彼时都不清楚。

随着南京也沦陷敌手,一江之隔的芜湖也人心惶惶,很多人扶老携幼举家逃难。

在那期间,父亲李克农又一次短暂回了一趟家。

那时候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由于看到儿子是坐着 汽车 来的,李哲卿希望李克农能给家里多少留一点钱。

然而李克农拒绝了父亲的这个要求,自己身上携带的财物,一分一毫都是党的。

还是妻子赵瑛明事理,告诉丈夫家里没啥困难,都能克服。

父子俩吃了一顿饭,李克农便又匆匆离去了。

身处护校的李冰,全然不知外面的情况。

赵瑛虽然担心日本人马上会侵占芜湖,不过弋矶山的医院和护校都是美国人的,因此日本人不会轻举妄动。

再说,女儿还有两年就能毕业,现在不能中断学业。

就这样,李冰继续留在学校,她和家人则完全失去了联系。

她不知道的是,随着日军占领南京,在父亲李克农的安排下,母亲赵瑛带着全家辗转到了武汉。

那里是后方,暂时是安全的,一家人短暂相聚在一起,唯独少了二女儿李冰。

不久,李克农又把大女儿李宁和儿子李治、李力三个送到了延安,只留小儿子李伦在身边。

失去了和家里的联系,李冰在学校举目无亲。

再加上战争开始,伤病人员不断,医院里也需要大量的护理人员。所以毕业之后,李冰就留在了弋矶山医院。

她不知道,其后随着武汉的失守,父母带着弟弟先去了长沙,而后又撤离到了更远的后方桂林。

只有李冰一个人还在老家芜湖,幸好医院相比于其他地方,在战争时期还算安全。

她从护士做起,面对任何工作都做的一丝不苟。

当她领到第一个月的薪水后,李冰难掩伤心和激动的心,她哭了。

自己终于可以挣钱养家了,可全家人如今杳无音信,完全不知道父母和姐姐弟弟他们身处何方。

她只能把一笔笔的工资都攒起来,想着以后能给家里人做些什么。

思念父母的时候,她就会拿出父亲送的那块怀表,陈旧的表上,似乎还留着父亲李克农的余温。

她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如今虽然世事艰难且身处险境,唯有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不负家人的期待。

于是,李冰在业务上突飞猛进,很快就成为了手术室里的护士长。

然而在战争下,从来就没有一片土地是安宁的。

随着日本人在华东一带建立起了傀儡统治,弋矶山医院即便是美国人开办的,也免不了要遭受日本人的管理。

彼时,日军不知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听说李克农的女儿就在医院工作,两次秘密派奸细到医院打探李冰的情况。

李冰孤身一人,随时都会遭遇麻烦和不测,医院院长也让劝李冰赶紧离开。

当地的党组织派人,把李冰秘密转移到了上海,而后又从上海去了香港。

在香港短暂停留了一段时间后,在本地党组织的护送下,李冰和彭湃的儿子彭士禄等人,从九龙成功偷渡到了广东淡水。

而后经过惠阳,终于又回到了内地,又经过一个多月的奔波,李冰等人从广东来到了广西桂林。

在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她终于和家人团聚了。

此时最小的弟弟李伦也长成了大小伙子,他不但在办事处里当起了勤务兵,而且还在学习电报业务。

不过这份团聚的局面只持续了几个月,随着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的撤销,李冰和弟弟又得跟着父母转移。

一家人先辗转来到重庆,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

周恩来语重心长地告诉她,过去你接受的是教会教育,因此条件上比较好,如今即将去延安,不能光凭着热情和激情,一定要立下远大的志向。

周恩来的这番话让李冰感触颇深,在以后的岁月里,每次遇到什么坎坷,这番话都能给李冰带来无尽的力量,让她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一切。

李冰和家人在重庆短暂停留,而后便一起奔赴延安。

一家人终于在延安团聚,刚到不久,毛泽东还请他们全家一起吃饭。

在延安,李冰虽然换上了工农装,但依然遮盖不住李冰身上独特的气质。

外戴的军帽再配上一副眼镜,一条长长的围巾披在肩头,让李冰看起来别有一番风采。

彼时,大姐李宁在中国女子大学读书,弟弟李治在抗日军政大学,李力在军委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发报。

李冰于是向父亲提出,自己也想到抗大去学习。

谁知父亲李克农告诉她,在革命的队伍中,一切行动听组织的安排,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不久,组织上希望她到中央医院去当医生,李冰却有些着急,毕竟自己在芜湖学的是护士,不是医生。

前来跟她谈话的陈云却不迁就,告诉李冰,在这里很多同志从来没有进过医校,培训几个月也能胜任医生的工作。

而你在正规的医学院学了4年,而且还有两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怎么就不能胜任呢?

就这样,李冰来到了延安的中央医院。

彼时由于日本和国民政府方面的严重封锁,医院里不要说X光机,仅有的一台破旧的显微镜就算医院高端的仪器了。

听诊器、液压表以及外科用的敷料,都是轮替使用。

李冰被分到了外科,还兼顾做产科医生。

她跟金茂岳以及苏联来的医生阿洛夫当过助手,还曾跟随知名医生周泽昭学习过一段时间。

这期间,她甚至还当过毛泽东的保健医生。

虽然中央医院的条件和设备很差,但李冰和其他医务人员,还是想尽一切,努力地救治伤病人员。

解放战争开始后,随着胡宗南北犯延安,毛泽东率领党中央于1947年3月开始转战陕北。

中央医院也一分为二,一部分是西北野战军第一后方医院;另一部分是转移到晋察冀边区的平山中央医院。

李冰作为唯一的一名女医生,留在了西北野战军医院。

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冰先是到协和医院进修了一段时间,而后到华北人民医院担任医务主任,随后又被提升为副院长。

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医疗卫生领域还很落后,尤其癌症在全国到处肆虐。

为了打破这种被动的局面,中央决定筹建肿瘤专科医院。

于是在1957年,李冰受命负责筹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其后还建立了肿瘤研究所。

李冰担任医院的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从此开启了我国防治肿瘤事业的艰苦创业。

只是让李冰意想不到的是,她所从事的肿瘤防治工作,在以后会运用到周恩来周总理的身上。

而这,也成为李冰一生中第二件难以忘怀的事情。

那是1975年的春天,周总理膀胱癌的病情一直在持续进展。

2月4日,在解放军305医院,李冰和其他医务人员给周恩来进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膀胱癌切除手术。

手术过后,总理刚刚从麻醉中苏醒过来,他就把李冰叫到了身边。

总理用极其微弱的声音询问李冰,知不知道云南锡矿工人的肺癌发病率很高?

李冰回答知道一些,总理则要求她,尽快到当地了解实际的情况。

走出病房,李冰忍不住偷偷哭泣,周总理自己的身体都已经十分羸弱,可他依然惦念着那些身患肺癌的矿工们

在总理的要求下,一个星期后,李冰率领医疗团队奔赴云南个旧开展治疗以及了解发病特点等相关工作。

事实上还在六十年代的时候,周恩来对于我国的肿瘤防治工作,向李冰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不要只知道西方国家的防治情况,要想根治肿瘤,就要先知道我国的发病和死亡情况。

于是,李冰带领团队,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肿瘤流行病学调查。

她带领团队,先从食管癌高发的河南林县做起,对全县15个公社进行了详细调查,逐步掌握了全县的发病资料。

其后李冰又发现,靠近太行山的县,食管癌发病率普遍都高。

于是,她带领团队对晋冀豫三省18个县进行食管癌调查,又进一步掌握了食管癌的发病机制。

周总理还称赞李冰她们做的好,像类似的癌症调查应该多做。

其后,李冰率领团队举一反三,又在不同区域对各类肿瘤疾病展开更广泛的调查。

终于在1979年,编汇出版了中、英文版的《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研究》专著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死亡地图集》。

周恩来生前一直记挂着国内癌症的调查情况,然而地图集出版了,他却已经离开了。

正式出版发行的那一天,李冰肃立在周总理的遗像前。

她相信,集十几年之功所做的这些,一定能够告慰总理的在天之灵。

其后多年,纵然身体状况在一点点下降,但李冰还是一直活跃在肿瘤防治事业的工作岗位上。

甚至在1982年,中央希望她能出任卫生部副部长,但是李冰坚辞不就。

在她看来,只有坚持在本职岗位,才能更好发挥业务和技能。

所以,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事,她三番五次拒绝。

和父亲李克农比起来,李冰的出彩人生,是用另一种语言和方式在诠释的。

那就是一生学医,一生活跃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岗位。

李冰用自己的坚持和追求,在白衣天使的岗位上留下了诸多精彩的华章。

文章标签: # 李冰 # 父亲 # 李克农